時間:2023-12-12 來源:《中國法學》公眾號 責任編輯:敖婷婷
□?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
論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理論
徐漢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治理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的社會治理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具有原創性貢獻的內容。社會發展轉型時期諸多矛盾、社會治理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應對國際風險與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為其形成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現實基礎,注入了時代要素。這一理論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為什么以及怎么樣推進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涵蓋根本保證論、根本宗旨論、工作布局論、治理格局論、治理動力論、治理主體論、基本原則論、治理體系論、民主協商論、依法治理論、網絡綜合治理論、基層治理論、城市治理論、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論等系列觀點,呈現出實踐性、科學性、時代性的鮮明特色。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和社會管理、國家與法基本原理在新時代的繼承和發展,是持續創造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保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行動指南,也是加快建設社會治理法學新興學科“三大體系”的根本指導。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法治思想??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現代化
“楓橋經驗”與當代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結構變遷
彭小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隨著糾紛多元化解理念漸成共識,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結構性關系已成為當前法治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焦點?!皸鳂蚪涷灐?0年的發展始終著眼于糾紛解決機制整體構造,為理解這些結構性關系提供了基本輪廓和豐富素材。以“楓橋經驗”為基礎,結合社會理論的發展,可以提煉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結構理論。這種理論主張糾紛解決機制結構是國家干預、社會自給及其與各種機制互動的結果,不僅可以解釋我國糾紛解決機制結構的形成變遷、近年來的結構緊張以及新時代以來結構調整的整體思路和深化調整的策略重點,同時也能說明“楓橋經驗”何以歷久彌新、具有廣泛適用性并從一種局部經驗上升為全局性要求,展示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楓橋經驗??糾紛多元化解??糾紛解決機制結構??國家干預??社會治理
□?司法理論研究
正確認識和評價馬錫五審判方式
郝鐵川: 河南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馬錫五審判方式雖以馬錫五名字冠名,但實為中國共產黨人集體司法智慧的結晶。之所以提出正確認識和評價馬錫五審判方式,一是因為馬錫五審判方式根植于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體現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和全過程能動司法理念,而不同于域外局限于法庭審判中的司法民主和能動主義。二是因為馬錫五審判方式沒有過時,我們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調解傳統,進一步發展為黨委領導各方參與的大調解工作格局;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重視實質性化解糾紛的傳統,進一步發展為訴源治理;正在把馬錫五審判方式中的司法便民傳統,進一步發展為科技賦能的“共享法庭”。深入開掘中國紅色法律文化資源,是構筑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馬錫五審判方式??集體司法智慧??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能動司法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視野下的“以審判為中心”
汪海燕: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內容提要??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和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根植于相同的時代背景,服務于共同的司法目標,但二者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前者指向“推進嚴格司法”,是對程序法治和司法規律要求的回應,而后者是“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的重要內容,強調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刑事訴訟體系的科學構建。相較而言,以審判為中心更具宏觀性和基礎性,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以其為依托。從構造層面考察,檢察主導責任在認罪認罰從寬場域體現明顯,但不能游離于審判中心之外。從程序層面分析,認罪認罰案件的庭審具有程序簡化、將認罪認罰的“三性”作為審查對象等特征,雖然與傳統的庭審實質化表現不同,但仍有其實質性功能與價值。從證據層面來看,無論案件是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程序,定罪證明標準都不能降低?!缎淌略V訟法》再次修改時,有必要將“以審判為中心”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寫入。
關鍵詞??以審判為中心??認罪認罰從寬??庭審實質化??檢察主導??證明標準
“審執分離”本質與路徑的再認識
張衛平: 煙臺大學黃海學者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就“審執分離”的原旨而言,審判權與執行權分離的核心是各自權力行使對象的區分和剝離,不抓住這一實質就難以做到真正的“審執分離”。審判權的行使對象是實體權利義務爭議以及附帶事項;執行權的行使對象是在實現執行根據所確定的實體請求權的過程中的執行程序性事項爭議。但“審執分離”的實踐存在偏離其原旨的問題。受審執“外分”與“內分”之爭的影響,“審執分離”被引入了執行權范疇下的“內分”路徑,即執行裁決權與其他執行權能的分離,將執行裁決權與審判權等同。但執行裁決權處置的執行程序事項爭議并非審判權的行使對象。執行裁決中的執行程序性事項爭議涉及的是執行行為和執行程序,與執行權的行使有關,而與審判權的行使無涉。故此,“審執分離”的改革應當在其原旨意義上推進和深化,對現行民事執行制度進行相應的調整,進而實現我國民事執行制度的現代轉型。
關鍵詞??審執分離??民事執行??民事審判權??執行裁決權??執行實施權
論類案的結構性相似特征及其運用
楊知文: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相關性判決是類案的初始含義和本質所在,適用類案裁判先要找到能夠與待決案件構成高度相關性判決的先例。相較于“表面性相似”,“結構性相似”才是保證事物具有真正相似性的基礎,類案必然也是以“結構性相似”為根本特征。僅找到案件之間對應的一定數量的相同點并非就能成就類案,實質的類案要求案件之間的共同點必須在關系/構造層面達到系統的相似性。結構性相似特征對適用類案的裁判活動具有明顯的運用價值。一方面,通過考量司法的邏輯構成,可以把司法認定的案件事實、法官提煉的案件爭議、裁判作出的法律解釋和必要問題的價值衡量確定為案件“結構性相似”的基礎性要素,而基于這四個基礎性要素關系或構造的相似,就成為判定類案的司法標準。另一方面,按照“結構性相似”特征確立類案的法律適用關系,需要型塑與之相應的司法思維,包括從具象思維轉為一定程度的概括性思維、將概念思維與類型思維并重、合理運用目的性思維等。在我國案例指導制度下,有關指導性案例的參照適用也應以類案的結構性相似特征為基本遵循。
關鍵詞??類案??結構性相似??類案判定??類案適用??指導性案例
□ 學術專論
“五湖四?!保赫ㄏ到y干部交流機制的發生與形態
劉?忠: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五湖四?!笔钱敶袊刹窟x任的一項基本原則。干部交流任職是該原則的重要內容。在政法領域,先從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兩長”開始,再擴大到包括公安機關負責人的“三長”,政法干部交流在中央和地方不同層級展開。1982年《憲法》與1979年《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項基本訴訟原則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制度經驗驗證,作為政治治理原則的干部交流并未與該訴訟原則沖突,而是有助于該原則的實現。干部交流因此擴展到黨委政法委、司法行政、國家安全、法學會等部門,并進一步擴展到人大常委會相關部門、監察委、法學院校之間。這一干部交流方式成為中國當代政法體制的一個基礎特征。
關鍵詞??干部交流??五湖四海??政法系統
主權原則在中國憲法中的展開
王理萬: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主權概念用于描述政治共同體的內部關系時,強調主權的最高性;用于調整政治共同體之間關系時,推崇主權的獨立性。這種內外雙重面向在近代發展為人民主權和國家主權,二者同源同質并統一于憲法。憲法既是保障人民主權的根本法,也是捍衛國家主權的最高法,聯結起主權的雙重面向。主權原則深嵌于中國憲法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豆餐V領》涵蓋領土、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層面的主權內涵,使主權原則成為新中國的立國原則?!拔逅膽椃ā币赃^渡時期總任務為體,以人民主權和國家主權為兩翼,使得主權原則在憲法文本中得到系統展開與有效落實?,F行憲法豐富和發展了主權原則,拓寬了主權的內容和形式,廓清了人民和國家概念的內涵。主權原則指明了建設“強大的人民民主國家”的憲法目標,要求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關鍵詞??人民主權??國家主權??全過程人民民主??總體國家安全觀
我國立法權的內在構成及其配置原理的完善
楊登峰: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我國地方先行立法的權限難以界定。解決這個問題,需厘清我國立法權所包含的形式采用權、事務管轄權和規則設定權三個成分及其關系。目前,立法權的配置單純依據法的形式與位階,忽視了“事務的性質決定處理事務的方法”的基本規律,導致地方立法能力與任務不匹配。立足于立法權三個構成之間的內在關系,不僅應根據法的位階配置事務管轄權,更應按事務的性質配置規則設定權,從而從權力層級配給制走向事務性質配給制,使地方立法的規則設定權與事務管轄權相適應。事務性質配給制仍應受事務權限、法律位階、法律保留、備案審查等制度約束。在它們的節制下,地方立法不當行使規則設定權的風險小且可控。即便如此,為穩妥起見,向事務性質配給制轉換仍須分授權和修法兩步走?;诖?,地方先行立法時應同時行使上位法的事務管轄權與規則設定權,且后者須根據前者來確定。
關鍵詞??地方先行立法??立法權配置??權力層級配給制??事務性質配給制
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關系重探
劉銀良: 煙臺大學黃海學者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系是我國法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眾說紛紜,似乎無解?;谄渫暾闹贫葮嬙?,知識產權法形成了高度自洽的創新激勵體系,對知識產權和自由競爭有良好平衡,基本沒有給構造相對簡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留下補充空間。將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知識產權兜底保護法或補充保護法的認識,源于對知識產權法的構造及其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系缺乏系統理解。除商業秘密外,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適用于規范商業混淆行為,并沒有全面介入知識產權法的理由,否則就可能打破知識產權與自由競爭的平衡,導致知識產權的不合理擴張,壓縮自由競爭的空間,并最終損害知識產權制度和反不正當競爭制度。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排他性適用??創新激勵??自由競爭
再論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民事屬性
屈茂輝: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基本屬性是民事性,即出讓合同為民事合同,不應“改性”為行政協議。出讓制度的目的在于以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其本質是平等有償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在現行法體系中,出讓合同主要受《民法典》調整,是重要的民事合同類型;出讓合同在行政法規中也是以民事性為本位;《土地管理法》等公法對該合同的規定旨在輔助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而不會改變其法律性質。出讓合同行為中并無行政權的實施或轉移,也不具有行政協議的構成要件,無論是從法理還是法規范上,皆不能算作行政協議。出讓合同行政協議說謬誤的根源,在于混淆了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行政優益權與行政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果將出讓合同“改性”為行政協議,不僅有害合同正義與救濟效果,會造成裁判與訴源治理的司法困境,還違背了現代法治精神,有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關鍵詞??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民事合同??行政協議
法定物權的自由展開:經濟分析與法律教義
熊丙萬: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當事人之間創設的財產權能否對外充分公示并因此取得對抗第三人等法律效力,是物權和債權的功能性區分標準。對于不動產和可登記的動產而言,在當前基本實現集中登記的背景下,物權自由模式并不會引發高昂的新物權樣態創設成本、公示系統成本和權屬識別成本,也不會因更復雜的樣態阻礙財產價值的后續發現。相反,自由模式不僅更有助于促進財產權的高效分割和利用,而且還更有助于充分利用以巨額投資搭建的登記公示系統。因自由創設而生的背俗物權樣態,可根據當代民法應對這類問題的一般經驗,通過一套事前與事后審查相結合的個案排除機制來處理。在《民法典》規定的物權樣態之外,新的物權樣態已經在地方實施層面自由展開。有必要在法定的物權樣態之上認真評估并系統構建新樣態的展開機制和法律教義,以解決消極限制型地役權、約定優先購買權、排他性購買權和附條件回贖權等新樣態的實踐剛需。
關鍵詞??物權法定??物權自由??經濟分析??集中登記??個案排除機制
生態環境犯罪中的擬制財產權
焦艷鵬: 華東政法大學“經天學者”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生態環境犯罪是指以生態環境為侵害對象的犯罪行為。無論是作為生態系統要素,還是國家或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犯罪所指向的對象均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形態。由于生態系統要素與自然資源在財產形態、財產性質、與人的生活利益的緊密程度上均與普通財產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無論從解釋論、立法論還是司法論上,均應將生態環境犯罪的實質客體轉化為可度量的權利形態后方可引入司法裁量。生態環境犯罪的實質客體是生態法益,其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安全利益、環境健康利益、環境生活利益等。生態法益的測量需進行技術性轉化,不宜以“虛擬治理成本法”“條件價值法”等評估方式將生態環境損失數額直接評價為生態環境犯罪的全部危害結果,而應將其轉化為擬制財產權或財產利益后方可引入司法裁量。在生態環境犯罪的司法判斷中,應堅持全面評價原則,并在主客觀相一致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及社會相當性原則等的約束下進行綜合裁量,如此方能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與傳統物質文明刑法保障的均衡實現與協調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犯罪??擬制財產權??生態法益??生態文明??刑法保障
行政違法性認識錯誤的性質與處理規則
馬春曉: 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行政犯的雙重違法性構造決定了其主觀上存在雙重違法性認識錯誤,既存在關于前置行政法律規范的認識錯誤(行政違法性認識錯誤),也存在關于刑法規范的認識錯誤(刑事違法性認識錯誤)。前者為行政犯所獨有,是當前理論爭議的焦點。承襲自德日刑法的責任說,以自然犯為原型建構的違法性認識錯誤處理規則,未能充分兼顧行政犯的雙重違法性特征;而故意說則賦予構成要件認識與違法性認識同等的主觀歸責地位,與既有的犯罪論體系難以兼容。應當認為,行政違法性是行政犯構成要件的必要組成部分,離開行政違法性的“裸的”構成要件事實在不法評價上具有中立性。行為人只有在認識到行政違法性的基礎上,才能產生關于刑事違法性的認識。行政違法性認識錯誤應歸為構成要件錯誤,具有阻卻犯罪故意的效果?!靶仑熑握f”既保留了責任說關于構成要件認識錯誤與違法性認識錯誤的區分,又結合行政犯的特質予以改造,實現了違法性認識錯誤在自然犯與行政犯中處理規則的統一,是我國統一刑法典模式下較為理想的處理方案。
關鍵詞??行政犯??雙重違法性??違法性認識錯誤??新責任說
數字化時代國際貿易協定中的文化條款
時業偉: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內容提要??文化多樣性深刻影響了國際貿易協定的締結,文化條款在自由貿易規則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一直存在爭議?!侗Wo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對文化條款和自由貿易規則在WTO框架下的沖突進行了有限度的整合,同時在數字化背景下的區域貿易協定中發揮了促進作用。文化條款在WTO中的適用和解釋需要回歸到促進貿易自由這一目的,但文化產品的雙重屬性導致文化條款需要在數字化背景下的貿易協定中調整其發揮作用的方法。歐盟通過對文化多樣性的堅持形成了內部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但在數字經濟影響下,歐盟簽署的區域貿易協定也存在散亂、滯后和不明確的問題。為了應對數字化的挑戰及其帶來的機遇,在適用和落實文化條款時,我國需要在國內層面盡快建立在數字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治理體系,并在國際層面格外關注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數字化流通的集體利益,以贏得相應的國際話語權。
關鍵詞??數字經濟??國際貿易協定??文化多樣性??文化條款